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qǐ),被(bèi)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chéng)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中國民間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無論是飛龍在天的美好(hǎo)寓意,還是地上的龍舟競賽,都(dōu)包含了一種從暫時的穀底拼搏出來,奮力向(xiàng)上,力拔頭籌的精神,而這正是明發集團睢寧專案全體工作人員疫後復工複產的精神寫照。
2022年06月03日的端午節註定與往年有所不同,因為這是項目所在地睢甯縣疫情解封後迎來的第一個國家法定小長假。經過長達一個半月的封控,此時距離官方宣佈解封剛過去2周的時間,常態化核酸檢測的2天一檢導緻很多人還是心有餘悸,對於疫情是否會反復?人們心裡依然會存在一個問號。稍有風吹草動,超市的生活物資依然會被(bèi)搶購一空。在這樣的復工狀態下,睢寧桃源名著專案的明發人克服心理上和實際上的困難,主動放棄休息,除了完成(chéng)政府規定的復工標準,還要自覺提高案場的消殺標準,頂住一些壓力,讓來訪客戶徹底放心。
通過線上管道(dào),比如微信,抖音等自媒體的宣傳,讓客戶時刻瞭解專案進展,同時通過即時直播的方式對案場的衛生狀況徹底瞭解,打消顧慮。並趁端午佳節之機,邀約客戶到場瞭解工地復工情況,瞭解工程進度。
粽子禮盒,端午文化講解,一些精心擺盤的水果小食……這個端午,明發桃源名著專案在嚴格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並沒有像以往那樣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而是在粽葉飄香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到訪業主和客戶感受到許久不見的溫馨活動場面(miàn),以誠意感人,而不拘泥於具體活動組織的操作細節,大幅減少活動主題內容,減少人群聚集,儘量減少物料採購和活動供應商家數量。本次活動很多物料皆為自采,避免跨省市快遞包裹和物流所帶來的防疫隱患。
本次活動通過到訪業主的自媒體轉發,讓同城的人群感受到了睢寧桃源名著專案的最新動態以及為恢復正常生活秩序而做出的努力,很多訪客很感動,對睢寧這座城市恢復正常運轉,生活秩序恢復疫情前狀態也充滿了信心。無論在何時,信心是市場最重要的底色。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